《金匮要略》学习笔记之七
这是「小雅斋的忍冬」第33篇原创文章
疟病脉证并治第四
【原文】
Ⅲ(2)病疟,以月一日发,当以十五日愈。设不差,当月尽解。如其不差,当云何?师曰:此结为癥瘕,名曰疟母,急治之,宜鳖甲煎丸。
【解读】
古人以五日为一候,三候为一节,一年有二十四节。疟病于每月初一发作,十五日变更一个节气,人身气血运行旺盛,正胜邪却,故十五日后应当好转。如果没有好转,至月底再变更一个节气,此时正气当旺,邪气应衰,当月应当痊愈。如果没有好转,这是为什么?师答:疟病迁延日久,正气渐衰,病邪与瘀血痰饮凝结而成癥块,因系疟病所生的癥块,所以名为疟母,此病不可轻视,应当尽快治疗,宜予鳖甲煎丸。
【方解与应用】
胡希恕认为,古人所谓疟母,即为脾肿大。鳖甲煎丸以小柴胡汤与桃核承气汤两方为基础,多祛瘀、利湿、解毒之品,此方很复杂,若市售无成药,改大黄蟅虫丸亦有效。
张家礼举临床有患疟五年,脾肿大如石,腹胀如鼓者,投鳖甲煎丸数十剂无效,改用单味鳖甲末,每日早晚用白酒一杯冲服三钱(鳖甲一斤,或用尿、米泔水先后各浸三日,再用大麦芽炒熟研粉,入红糖一斤),共享七斤鳖甲,约服十月而愈。另有报道用人参鳖甲煎丸治愈单侧或双侧卵巢囊肿者。
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
中风,又名“卒中”,是以先猝然昏倒,然后出现半身不遂,口眼㖞斜,重则昏不识人,语言謇涩或不能言语为证候特点的病证。《灵枢》称为“偏枯”,后世称为“内中风”。气血内虚,外邪诱发,是中风病总的病因病机。与《伤寒论》外感风邪表证的太阳中风完全不同。
【原文】
Ⅰ(2)邪在于络,肌肤不仁,邪在于经,即重不胜,邪入于腑,即不识人,邪入于脏,舌即难言,口吐涎。
【解读】
邪在于络,肌肤不仁:经脉中小而横行在肌肤浅表者为络,邪气痹阻络脉,气血不能运行于肌表,故肌肤麻痹不仁。此为中风先兆的常见症状。
邪在于经,即重不胜:经脉中粗而直行于里者为经,邪气痹阻经脉,气血不能濡养肢体筋脉肌肉,故肢体重滞,不易举动。此为中风先兆或脑梗死之轻症。
邪入于腑,即不识人:尤怡、唐容川认为,人之神志,“藏于脏而通于府”,邪入胃腑,而胃络上通于心,瘀血或痰浊上迷心窍,“神窒于内”,则九窍不通而不识人;此处的“府”,也可理解为奇恒之府的“脑”,邪气损害了脑的功能,因而不能维持运动平衡而昏倒,不能视听而不识人。
邪入于脏,舌即难言,口吐涎:此处之脏指心脏(或指心脾,脾连舌本),“诸脏皆与舌相连”,心开窍于舌,其脉络舌本,邪入于心,则血脉凝滞,不能灌溉于舌,故舌纵,舌强不能语言,脏受邪则机窍不灵而廉泉开,以致舌下气不收摄津液,故口吐涎(以上据尤怡、赵以德)。又有以“脑”为脏者,章次公谓“脑为藏而不泻,卒厥为血菀于脑,故入脑亦名入脏”。以上入腑入脏为脑出血的临床表现。
·END·
一个中医爱好者关于学习、实践、生活的点滴记录
相关阅读
热门推荐
-
明星都在防蓝光,你还不注意么?
2019-08-27
-
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,演绎非凡时尚
2019-07-10
-
“而不是”英语怎么表达?| 1分钟英语
2019-09-08
-
又一位明星走了,年仅55岁,心酸,你一定认识!
2019-07-18
-
小年习俗养生
2019-07-12
-
吃鱼三条不如它一勺!这种常见食物,补钙、养血能护心
2019-07-24
-
国六进入倒计时,买新不买老,这些SUV新车就值得一看
2019-09-30
-
小米有史以来外配最多的手机,仅官方壳就有两款!
2019-07-21
-
中影中数国际影城最佳广告位,震撼招商!
2019-07-28
-
王二妮结婚全程视频曝光
2019-06-29
大家都在看
小编推荐